夷陵要闻

“捡”来的老人 他们一照顾就是16年

2024-05-13 15:47  编辑:夷陵融媒体

5月12日,家住夷陵区东城试验区钓鱼台小区的杨学操、康爱华夫妇,用轮椅推着81岁的于福德,来到夷陵医院住院。于福德患有心脏病、脑梗、哮喘,随着年龄增长,去医院成了家常便饭。杨学操夫妇和他非亲非故,却陪伴照料了他16年。

“您是他的女儿吗?”护士拿着入院登记表,问康爱华。

“不是。”康爱华沉吟半晌,“我是他的‘监护人’。”

在路边“捡”了个老人

2008年夏天,还住在望州岗的康爱华下楼买东西,走着走着,突然望见不远处,一位老人扶着栏杆弯着身子,像是犯了病。她急忙上前,只见老人脸色惨白,汗直往下淌。

“他告诉我,是冠心病犯了。我赶紧帮他拦了一辆车,送他到葛洲坝三峡医院。”康爱华回忆。

那位老人就是于福德。因为病情较重,他从三峡医院转到宜昌市一医院进行手术。康爱华得知,于福德祖籍天津,中年离异后,一直在宜昌工作、生活,身边没有家人陪伴。

“做好事就要做到底嘛。我反正也退休了,有的是时间,就天天到医院陪他。”康爱华说。

当时,杨学操还在四川工作。康爱华在电话里跟他开玩笑:“我在路边‘捡’了个老人。”他听了一头雾水。直到了解了来龙去脉,才夸奖妻子:“你这是做善事啊!人都有老的一天,好好照顾他!”

康爱华的照料,让于福德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我算是遇到好人了!”于福德感激不已,觉得余生有了依靠。他常年租住在西坝,出院后,生活遇到困难,就会主动联系康爱华。夫妇俩每周都会过三江桥到西坝,帮他收拾房间,帮他买好一星期吃的菜,放进冰箱里。

照料他比照料父母还要多

滔滔江水依旧,杨学操、康爱华的鬓角已经斑白。如今,夫妇俩也都是六十好几的人了。“我们照料他,比照料自己的父母还要多。”康爱华感慨。

2019年,女儿们给夫妇俩在钓鱼台小区买了新房子,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新家离西坝太远了。

“您俩干脆就把于伯伯接过来一起住吧,这么多年,我们早就把他当家人了。”女儿们的建议,正合夫妇俩的心意。他们专门腾出一间房给于福德住,像照料亲人一样照料他。

走进于福德的房间,床铺干净整洁,墙上挂着电视、空调,飘窗上放着几大袋药品。于福德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不能久坐,坐一会儿就要到床上躺着,闭起眼睛,像婴儿一样蜷起身体。

一日三餐,都是夫妇弄好端进房。老人脾气不好,有时候吃几口就不肯吃了。“他一喘起来就吃不下饭,一次吃一点,我们怕他饿,下午、晚上还要跟他加餐。”康爱华说。

洗脸、理发、剪指甲……康爱华夫妇把于福德收拾得干净体面。有几次做完手术,老人身体虚弱,无法自己洗澡,杨学操就把他抱进澡盆里帮他洗。

在于福德卧床不起的那段时间,甚至他的便盆,也是夫妇俩清洗的。

夜里,康爱华会悄悄走到于福德门口,听他的呼吸声。“我不敢把他的门关严了,我心里也有点怕……”康爱华忍不住就红了眼圈。

于福德三天两头就要住院,夫妇俩就买了一把轮椅放在大门外,方便随时推他下楼去医院。他们曾帮他找了个护工,没照料两天,于福德就嚷着要杨学操夫妇。

“别人都没他们这么过细。”想起这么多年夫妇俩对自己的照料,于福德泣不成声,“我谁都不想连累……”

善的传承 爱的传递

在亲朋好友眼中,杨学操一家是出了名的仁爱之家,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小女儿杨小霜,从小就胆大心善。康爱华回忆,母女俩外出,看见一个摆摊的老婆婆被其他摊贩欺负,坐的板凳都被扔了出去,周围的人都站着看热闹,杨小霜却跑过去把老人扶了起来。“她和老婆婆说:‘您就在这儿摆摊,我看谁敢把您的东西扔了’!周围的人都夸,‘这是谁家的好姑娘哟!’”

大女儿杨芳至今保持着每周六去养老院做义工的习惯。“昨天还给我打电话,说上周去给老人们洗了头,洗了脚,剪了指甲。”康爱华说。

如今,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一个在杭州,一个在南京。父母照料于伯伯16年,她们既心疼、又支持爸妈。逢年过节,女儿女婿还会给于福德带礼物回来,陪他谈古论今。老人送医院,挂号、拿药,都是女婿们跑上跑下。

(康爱华一家为于福德庆祝80岁生日↑)

善良就像春风,感召着更多的人。杨学操的妹妹就住在他们同单元的16楼,有时候需要帮忙,打个电话她就上来了。康爱华的三个弟弟在荆州,共同照料90多岁的父母亲,他们常跟康爱华说:“大姐您放心,您照料于大哥是在做好事,父母这边还有我们!”

“康阿姨、杨叔叔与于福德老人素不相识,却无怨无悔地照料了他16年,我们知道后都非常感动。”东城试验区锦江社区党委委员裴培说,“我们也会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记者:刘望舒、汪婧、望莹 通讯员:肖诗莹 郝江余 责编:张玉婷 审核:朱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