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要闻

搭建“数字城市” 让基层治理更智能

2024-10-31 17:09  编辑:夷陵融媒体

打开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现实中的房屋、道路、河流都“一比一”在监控屏上三维真实还原;轻点鼠标,房屋的标准地址、常住人口等信息都一目了然。过去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因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数公基”)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夷陵区通过探索“数公基”建设和应用,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城市。

“数公基”是以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一标三实”系统、编码赋码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数字底座,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将现实世界中城市的山川河流、房屋建筑、桥梁道路等内容在虚拟世界中重建,从而构建出与现实城市一样的数字化城市。

在夷陵区政务服务大数据局LED显示大屏上,记者看到CIM平台正显示着夷陵城区及乡镇3439平方公里区域微缩图。全域地形地貌、建筑物和构筑物白模、行政区划、城市道路、水域河流等信息内容一目了然。随意点击一栋房屋,房屋地址精确至门牌号。

“屏幕上看到的任意房屋、道路、河流甚至是井盖都有自己的标准地址和数字编码,作为识别它们的唯一‘数字身份证’。”夷陵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班技术负责人陈鑫介绍,数字身份编码共有21位,前6位代表行政地址,中间6位代表分类,后6位则是编号。

“不要小看这21位数字带来的变化,它能解决以前各部门间地址不规范、数据不一致带来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区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陈鑫说道。

夷陵区自2023年12月启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已建成3439平方公里城市图像模型,完成建筑物(构筑物)白模115485栋,集成182个村(社区)、1420个网格、4202条道路、101条河流湖泊地形地貌等数据。

“数公基”建设,应用是关键。今年以来,夷陵区借助“数公基”建设成果,重点围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城乡安全、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了智慧化场景应用。

今年7月,夷陵区将311处地质灾害点在CIM平台上发布,任意点击一处地灾点,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周边房屋、人口分布等信息一清二楚。出现险情后,地质灾害影响区域内的房屋数量、类型、群众人数、联系方式、高清影像图等基础数据可被应急、自规、水利、消防等多部门调取,为部门联动、指挥决策、科学避险提供更加高效的智慧化数据支撑。

一直以来,夷陵区地质灾害防治“技防”主要借助宜昌市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区自规局、乡镇自规所工作人员以及基层群防群测员在使用,可以直观展示全区专业监测点的分布情况、仪器布设位置,对地质灾害开展常态监测、风险预判和精准预警。”夷陵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陈骏峰说道。

“我们现在正加快宜昌市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和“数公基”CIM平台间的数据对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对全区地质灾害影响区内的人口、房屋、财产损失等一体化的监测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报。”夷陵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班技术人员张群表示。

今年8月,夷陵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利用CIM平台开发建设了夷陵区“政务服务数字地图”,群众扫描家门口的二维码门牌,不仅能查看房屋的地理位置、行政管辖、辖区民警、网格员等公共服务信息,还可以办理政务服务大厅线上预约、办理事项智能咨询等事项。

“我们的‘政务服务数字地图’调用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地址库数据,用户能轻松查找就近政务服务网点地理位置、咨询电话等信息,还可以自动获取乘车、自驾线路、政务服务大厅外部停车场可用车位信息,为企业群众高效办事提供完备参考依据。”夷陵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光华介绍。

夷陵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夷陵区将持续深化数据集成,积极赋能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汪婧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