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要闻

刚刚!夷陵何春枚荣登“中国好人榜”

2024-11-12 11:14  编辑:夷陵融媒体

刚刚!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正式发布

夷陵区何春枚上榜

“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

何春枚事迹

何春枚,女,1972年2月生,夷陵区下堡坪乡下堡坪村村民。26年来,何春枚悉心照顾多年卧病在床的公婆和患病的婶婶,一个人扛起两个家的重担。她的事迹感动了乡邻,在当地传为佳话。

无论在外面办什么事,何春枚总是放心不下家中的婶婶。她是当地出了名的“好侄媳”。她的婶婶张宗梅自幼聋哑、患有轻微精神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一直相依为伴的丈夫也身患劳疾,于2017年离世。

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在自己条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何春枚选择主动挑起照料叔婶的担子。这担子一挑,就是26年。“她踏实、勤劳、善良,孝老爱亲举动感动着乡邻,是我们村里人公认的‘好侄媳’。”该村村委会委员朱凤玲说。

近些年,何春枚的事迹越传越广,她也被评选为“荆楚楷模”、“宜昌楷模”、“宜昌好人”、夷陵区第六届“道德模范”。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下堡坪村,深入采访何春枚的故事。

放心不下,不顾病痛照顾婶婶

何春枚家距离乡里集镇有约10公里,前些天跟丈夫赵春云去乡卫生院治病,她也是满心挂着家里的老人。

因为急性肠胃炎,何春枚需要在乡里住院打药水。照顾婶婶起居的事就落在了在家暂住的女儿身上。

尽管女儿照顾得很好,但她还是放心不下。“除了我喂饭,家里任何人她都不得张嘴。”何春枚轻叹道。

前一天中午,尽管躺在病床上,手臂插着针头,何春枚依然耐心地对着手机另一头的婶婶比划着动作,示意她吃饭。

她的丈夫看得心疼,劝她好好养病,可何春枚脑子里想的全是婶婶。

“这也不是个办法。每天的三顿饭、洗澡换衣、喂药等都不能落下,时间上误不得。”不顾反对,还未痊愈的何春枚赶忙回到家中。

每天,何春枚凌晨5点多便起了床,给家人做早饭、照顾婶婶起床、喂饭、打扫清洁……

尽管腹痛未消,何春枚还是强忍着难受完成了这些家务。

像这样的日子,何春枚已经度过了7年。“一家人嘛,照顾婶婶也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了。”她说。

心生担忧,主动挑起责任重担

“1996年,幺叔幺婶家遭遇了变故,他们的儿子因意外去世了。”何春枚回忆道。

婶婶张宗梅生于1948年,自幼聋哑,还患有轻微精神障碍,和叔叔赵长志结婚后,育有一子,日子本就过得艰难。在儿子意外身亡后,张宗梅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加糟糕,个人生活自理很困难。而身患劳疾的赵长志一边种田养家糊口,一边还要照顾重病妻子。

“老两口家里突遭变故,我们也难受。”当时,何春枚看到叔婶一家的遭遇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天中午,何春枚去婶婶家看望,叔叔还在地里劳作,到了饭点也还没回家。见此情形,何春枚赶紧跑回家端来饭菜,耐心地沟通着,一口一口地喂着婶婶,看到婶婶狼吞虎咽的样子,她心里一阵酸楚。

“我只是偶然想到来看婶婶,其他时候她是不是就要饿肚子呢?”何春枚想着。

于是,在这样的担忧下,何春枚萌生了照顾叔叔婶婶的想法。

在酝酿许久之后,何春枚鼓起勇气向丈夫提出要一起照顾叔叔婶婶,“虽然没有法律义务,但我们都是一家人啊。”

在商量之后,和她一样善良的赵春云答应了,这份照顾叔婶的责任就落到了这个小家庭,也落在了何春枚并不宽厚的臂膀上。

当时,何春枚大女儿赵桂林4岁,小儿子赵保国刚出生不久,家庭开销压力本就在增加,还要奉养公婆,家境并不宽裕,再照顾叔叔婶婶,压力可想而知。

奔波忙碌,嘴里没有半句怨言

1997年开始,赵春云、何春枚一家就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同时还要照顾叔叔婶婶的忙碌生活。叔叔在时,每天都会上家来吃饭,何春枚就准备好两位老人的饭食。

每天早上,何春枚6点多就会起床下地干活,辛勤劳动一整个上午之后,不等喘气休息,就要马不停蹄赶回家,做好一家人的饭菜。

早年,何春枚娘家来人看见了这一幕:她忙完地里的农活,回来又要为一大家子做饭。这让娘家人有些不理解,甚至疑惑地问:“你是开食堂的吗?”

何春枚笑着回应:“饭桌上的都是自家地里产出的,烧火时每样多做一些,不打紧。”

1998年10月,叔叔赵长志因病住院,丈夫赵春云去了医院做陪护。

从那时起,何春枚二话不说,毅然挑起了两家的重担。照顾婶婶的责任也落到了何春枚肩上。

为了让婶婶知道她是谁,何春枚先用纸和笔说明自己的身份,再慢慢接近她跟她解释。

为了照顾好婶婶,让婶婶有尊严、干净地生活,何春枚会经常上家里帮婶婶洗澡、梳头、洗衣服。

一开始,婶婶张宗梅对这位侄媳的“亲密”照顾是抗拒的。何春枚回忆,“有一次给她洗头,还被她踢了一脚。”

日复一日地送饭,一遍一遍地轻声告诉婶婶吃完饭碗放在哪,每每拿过来的都是何春枚洗好后的干净碗筷,这样的举动让婶婶感受到了眼前这名侄媳妇的真诚,接纳了何春枚。

“到现在她只认我,别人照顾都不行,就连我丈夫喂她药,进嘴了还吐了出来。”何春枚说。

当时,何春枚的小儿子才刚满1岁,离不开人,她就抱上儿子,奔忙于两家之间。

除此之外,还要坚持一个人干两份农活,照顾两家老小。

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休息的时候。尽管如此,何春枚从没说过半句怨言。她表示,“农村人嘛,都是这样过的,除了地里,就是家里。”

2008年冬天,一场暴雪将叔叔婶婶家本就摇摇欲坠的房子压垮,何春枚想把二老接到自己家里居住,但她的提议遭到叔叔的拒绝。

随后,在村委会的帮助下,赵春云何春枚夫妇出力、出材料,贴补一万多元钱,为叔婶重新建好了房子。

2017年春,叔叔不幸因病去世,婶婶病情也变得更加严重。为了方便照顾,何春枚夫妇将其接到自己家中。

同年农历冬月的一天,在家照顾婶婶吃午饭的过程中,何春枚突然发现老人的左臂不听使唤了。

“糟了,幺婶可能是中风了。”何春枚当即联系丈夫赵春云,那天他正在帮乡邻杀年猪。很快,救护车拉着婶婶和陪护家属何春枚前往医院,那天,下了一场大雪。由于走得匆忙,没带棉被。

“幺婶生病了,不能受冻。”平时节俭的何春枚难得逛了一次街,买了几床新被子,没有让幺婶受冻。

因救治及时,加上何春枚精心的陪护,婶婶病情得到了控制。

当地政府在仔细了解他们家的情况后,立即拨款并安排人手帮其新建了一间房屋,还为他们购置了让婶婶睡的新床和供婶婶使用的轮椅。

这暖心的一幕幕,让何春枚看到了希望,她说:“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支持,我们一定要把婶婶照顾得更好。”

日复一日,坚守换来“只认我”

“这哪里看得出是得重病的老人呢?”5月13日,记者在下堡坪乡走访时,见过张宗梅老人的乡邻们都啧啧称赞。

今年张宗梅已是76岁高龄,在何春枚一家人全方位照料下,和老人有关的里里外外都被打理得干干净净。

当日上午,老人安安静静地坐在轮椅上,被何春枚推到屋场上晒太阳。

“这位置阴凉开阔,可以看见屋外,又方便随时推出晒晒太阳。”何春枚向记者说道。

记者看到,老人头发梳理得很整齐,身上衣衫干净整洁,闻不到一丝异味。老人的房间虽然陈设简单,但上上下下都被收拾得干净整洁。

早些时候,在何春枚的手机上,有一连串的闹钟。她解释,为了让婶婶睡得舒服干净,她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起床伺候她上厕所、帮忙换尿布。现在,一切都已熟练到成为一种生活的日常。

多年来,婶婶张宗梅生活起居的一点一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爱吃什么、不吃什么,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照顾,早已在何春枚和婶婶之间达成了默契。

当问及何春枚为什么要挑这个担子时,她总会轻描淡写地说:“她只认我这个侄儿媳,别人照顾不好,也不放心。”

其间,也有人劝她放下这个担子,将婶婶送到福利院,但每次都被何春枚回绝:“婶婶是聋哑人,送去福利院,我不放心,虽然不是自己的担子,但总不能让别人说我家闲话。”

一副柔肩,坚定似磐石,挑起了照顾婶婶的重担,也换来了婶婶的“只认我”。

“这么好的侄媳妇真是少见。”村民们纷纷表示,“照顾叔婶二十多年,她是我们公认的好侄媳。”

身行一例,胜似千言。何春枚的事迹,从小就印刻在儿子女儿脑海里。“打我记事起,妈妈就在照顾幺婆婆,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何春枚的女儿赵桂林说。

“幺婆婆高血压冲了。”2017年,何春枚已工作两年的女儿赵桂林买了台电子血压计,便于时刻掌握幺婆婆的血压和身体状况。

读大学的儿子也会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幺婆婆买些零食。

赵桂林表示,妈妈是自己的榜样,现在自己也当妈妈了,更加理解妈妈的不容易,以后即使再忙,也要和妈妈一起把幺婆婆(张宗梅)照顾好。

(来源:云上夷陵综合中国文明网 责编:谭羽利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