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笔者从宜昌市召开的“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候鸟动态监测与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年会”会上获悉,我国候鸟监测与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候鸟监测与保护是国内外野生动物保护的热点和优先领域。在我国,候鸟监测与保护工作纳入了生态环境战略部署,国家林草局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将鸟类监测评估、迁飞路线保护站点建设、鸟类环志工作列为工作重点。2021年6月,国家林草局批复成立了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为牵头单位的候鸟动态监测与保护国家创新联盟(简称“国家创新联盟”),致力于推进候鸟监测创新,提升我国候鸟保护水平。该联盟成员来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野生动物保护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相关企业,从最初的10个成员发展到现在的49个,集中了一支候鸟监测保护实力雄厚的科技力量,为实施国家迁徙候鸟保护战略提供了科技支撑。
近三年来国家创新联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是编制了“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年至2035年),明确了1140处候鸟重要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成为我国各地候鸟保护的指导方案,对涉及影响候鸟栖息地的各类工程项目,一律叫停。
二是准确掌握了我国重要候鸟的实时迁徙动态。为了保护4条途经我国的候鸟迁飞通道,采取多种方式监测候鸟动态,包括种类繁殖、生长、迁飞路线等。从监测中得知,如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迁徙的水鸟就有420多种5000万只。在北京繁殖的北京雨燕,越冬地位于非洲的纳米比亚,往返3万公里不作停留。而我国鸭绿江口、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崇明东滩是鸻鹬类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能量补给站,一站一停留。在山东长岛、安徽武昌湖、浙江宁波、黑龙江镜泊湖和云南哀牢山等地,对迁徙候鸟的种群动态作了有效监测,进一步了解了候鸟的习性及迁徙变化。
三是全面提升鸟类监测科技含量,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有力支撑。国产候鸟迁徙卫星定位设备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相关企业在国际上创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卫星追踪器,最轻的产品仅0.8克,出口多个欧美国家。
创新联盟还举行了三届学术研讨会,开展鸟类监测保护交流活动,联盟成员发表了“全国越冬鹤类调查”“国际鸟类研究与保护”“卫星跟踪技术在鸟类研究中的应用”等论文20余篇,加大了鸟类监测保护的技术创新力度。
创新联盟还与全球28个国家开展了鸟类迁徙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候鸟保护事业的发展。
本次创新联盟年会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办,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湖北省野生动物救护研究开发中心协办。
(通讯员:刘兆奎、李亚兰、刘炘迪 责编:谈金临 审核:高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