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在三峡库首北岸,就有这么一处“猿”啼不止的猕猴乐园。看山间穿梭的猴群,有的猴妈妈背着幼崽,有的在途中嬉戏打闹,有的在左右张望,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态图景。
猴群在保护区生活得怎么样?种群是否稳定?环境是否适宜?这也是大老岭保护区生态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刚刚结束的大老岭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和猕猴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
通过一年的观测,工作人员共在25个网格、53个位点的红外相机监测记录到猕猴的身影。通过随机相遇模型估计,保护区内猕猴的总数量约为597只,猕猴种群数量稳步提升。这一数据不仅为猕猴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彰显了大老岭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大老岭保护区,对猕猴的保护措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过对猕猴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采用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措施,为猕猴提供了更加丰富、优质的生存环境。在严格限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同时,采用红外相机监控加强对猕猴的监测和研究,实时掌握猕猴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等信息,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猕猴保护的成效显而易见。自2020年以来,大老岭猕猴的红外录像就已6次登上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些生灵的生活习性。它们有明确的群体内分工,有的负责觅食,有的负责警戒,还有的负责照顾幼崽。为了食物,猕猴们还会进行大规模的迁移活动,穿越山林、跨越溪流,只为寻找更加丰富的食物资源。这些影像资料不仅让人们对猕猴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为专项调查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见证了大老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
随着科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大老岭保护区的猕猴种群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未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秉持科学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监测,确保大老岭猕猴种群的稳定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大老岭保护区的猕猴种群能够更加繁盛,成为这片绿色家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通讯员:林郁柳 责编:谭羽利 审核:朱家梅)